从1998年开始我们开始建设CERNET的IPv6试验床,采用IPv6 over IPv4技术;在2000年建设NSFCNET,采用IPv4/IPv6双栈技术;在2004年建设CNGI-CERNET2,采用纯IPv6和IPv4 over IPv6技术。这些实践证明无论采用双栈技术还是采用隧道技术,从IPv4到IPv6的过渡进展速度仍然赶不上IPv4地址耗尽的速度。我们认识到整个Internet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IPv4到IPv6的切换。因此在长期的过渡过程中,大量的IPv4的应用业务仍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并会以缓慢的速度逐步过渡到IPv6。在这个过渡期间,IPv4和IPv6的不兼容性使得IPv6的用户无法直接访问IPv4网络上的资源,同时,IPv4用户也无法直接访问IPv6网络上的资源。这就给IPv6网络的进一步部署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互访问题成为了IPv4向IPv6过渡方案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RFC6052是BEHAVE工作组新框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定义IPv4/IPv6地址的翻译机制,这个机制既可以用于无状态的IPv4/IPv6翻译技术,也可以用于有状态的IPv4/IPv6翻译技术。RFC6052属于标准类RFC,也是IPv6技术核心标准RFC4291(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的重要更新和补充,成为IPv6体系结构中新的核心技术标准。RFC6052对于IPv6协议地址结构的演进和IPv4/IPv6过渡技术具有重要的影响。
3. 对于无状态的IPv4/IPv6翻译(IVI),内部IPv6主机的地址必须使用IPv4-translatable IPv6 address,互联网上的IPv4主机必须使用IPv4-converted IPv6 address;这两类地址的前缀必须使用运营商的路由前缀。可使用的前缀长度包含/32、/40、/48、/56、/64。无状态的IPv4/IPv6翻译可以用于的场景为“an IPv6 network to the IPv4 Internet”,“the IPv4 Internet to an IPv6 network”,“an IPv6 network to an IPv4 network”,和“an IPv4 network to an IPv6 network”。目前的IPv4和IPv6的路由配置策略均可用于无状态的IPv4/IPv6翻译,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运营性。
4. 对于有状态的IPv4/IPv6翻译(NAT64),互联网上的IPv4主机必须使用IPv4-converted IPv6 address;在应用场景“the IPv6 Internet to an IPv4 network”中必须使用运营商的路由前缀,在应用场景“an IPv6 network to the IPv4 Internet”和“an IPv6 network to an IPv4 network”中,除使用运营商的路由前缀外,还可以使用well-known前缀64:ff9b::/96。